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财经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您的位置:首页>民生1+1 >

我国商业银行有哪些新业务?同业业务发展基本条件有哪些?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0-10-21 10:33:58

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是推动同业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同时也是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易发多发的领域之一,自然也就是风险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已有不少分析人士预计,此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总体上看,这既是同业业务发展最坏的时代,也是同业业务发展最好的时代,更是同业业务转型升级的难得窗口期,中小商业银行中谁能够实现同业业务规范发展的率先突围,将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到重要的战略制高点。

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业业务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业务交易与合作,其发生与发展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金融需求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居民企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对金融服务多元化提出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这是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经济条件。二是银行经营差异化。金融机构之间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达到相当水平,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市场细分,对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格局特色的金融服务市场、金融产品体系,以及金融资源在期限、币种、利率、额度等方面各具特色的配置模式。越是金融机构之间差异化程度大,专业化分工程度高,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合作、互通有无的利润空间才越大,开展金融同业业务的动力才越强。这是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金融条件。三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特色化、差异化金融服务的定价差异化才越有实现可能。正是这种价格差异,才为金融同业业务合作提供潜在利润空间,否则价格水平一样,合作的利润空间为零,那正常的市场化金融同业业务将难以开展,这是银行同业业务开展的市场源动力所在。金融机构必须将追求利润作为重要经营目的,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这种价格差异实现利润增长。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真正“商业化”是内生动力。当然,如果融资成本没有优势,则同业规模越大亏损越多。四是金融监管模式调整所释放的同业业务合作空间。金融监管政策将对金融同业业务合作形成非常刚性的约束,要打破这一刚性约束,不仅要承担监管合规成本,还要承担额外的政策风险。因此,未来监管对同业业务的政策取向和约束程度,将决定着同业业务的发展边界。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金融同业业务在近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银行业开展的金融同业业务就已经超过70万亿元。这种“井喷”式发展虽然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等不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看,主要还是因为我国金融系统逐步具备了发展同业业务的基本条件。从经济条件方面看,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2014年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数量就已经超过100万人,2016年人均GDP8800多美元,位居世界第69位,财富的迅速积累无疑为金融需求多元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金融条件方面看,自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法》颁布,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机构之间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不仅被监管部门广为推崇,也成为了很多金融机构的不二战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等,已经在各自领域得到良好发展,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主流模式。从动力源泉看,自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来,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推进,到2004年已经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等机构已经将利润最大化作为重要经营目标之一,也为开展同业业务提供了内生动力。从监管约束方面看,对于综合化经营多年以来一直得到监管的认可和推动;对于跨业、跨市场和跨境性质的金融同业业务,主要坚持防范风险为重点疏堵结合策略,事实上为金融同业业务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正是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近年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合作,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互为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从国际上看,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其同业业务利润已经占到金融机构整体利润的30%-50%,是整个金融市场进行金融资源二次优化配置非常重要的方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不可或缺的金融业务。对比国际经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有了较大规模,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同业业务盈利占总盈利的比重只有极少数达到1/3,很多机构连1/10都不到,对利润的贡献总体上仍然较小,而且金融机构之间同业业务同质化问题也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距离真正全面发挥同业业务的核心功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不少中小商业银行这些年在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方面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沿,在市场化、商业化改革方面已经比较深入,再加中小商业银行因为多年来在夹缝中生存形成的特定市场基础,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更具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也更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润空间收窄压力,金融对内开放带来的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的同业竞争压力,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市场分流压力,也倒逼着中小商业银行努力发挥“船小好掉头”的机制灵活优势,在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生成点,在日益紧迫的转型发展压力下尽早实现“凤凰涅磐”和二次腾飞。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近年来受到一些非市场利益机制的驱动,金融同业业务出现了较为异化问题,部分金融同业业务的设计以规避调控、逃避监管、掩盖不良为目的,操作方面存在阴阳合同、抽屉协议、萝卜印章等问题,本来低风险的业务反而成了重要的风险源头,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反而成了资源错配的通道,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体系反而成了拉长链条、抬高成本的扭曲模式。这正是当前同业业务受到多方诟病的根源所在,也是当前监管整治的重点所在。近期,一行三会对金融同业业务治理整顿集中发力,就是对这些问题的集中反应。

同时,随着市场各方对同业业务功能作用认识的深化,对同业业务发展规律的逐步掌握,以及金融监管对同业业务的规范引导力度加大,过去那种一夜爆发的“野蛮生长”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弋模式将变得难以为继、甚至寸步难行。总之,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转型的“窗口”时期,要坚持“发展中有效规范,规范中积极发展”的总体原则, 对同业业务发展设定合理边界,在打破利益扭曲机制上多下工夫,按照“持久战”的思路尽早做好战略定位研究、战略规划制定,坚持辩证思维对过去的同业业务“扶优汰劣”,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合规创新工作,从做大规模要利润转向专业经营要效益,推动同业业务发展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基本导向,回归对金融资源进行二次优化配置这个核心功能,回归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这个战略重点,为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金融支持。

四、中小商业银行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倒逼压力上升等客观实际,中小商业银行在准确把握同业业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发展同业业务的战略重要性。要将规范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打造“百年老店”的核心基础业务之一来看待,作为提高自身经营的比较优势的战略重点之一来看待,作为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之一来看待,将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深入研究、认真设计,细化进入年度经营计划稳步推进相关战略的切实落地,努力做到对内通过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实现资源的科学集成和高效利用,对外通过同业业务不断强化同业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与优势互补,在金融资源的二次优化配置中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要注重研究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的经验教训,积极研发票据资产证券化、同业结构性存款、同业存单等业务,利用好互联网+产品, 切实找到同业业务持续规范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要认真处理好传统业务与同业业务之间的关系,夯实发展同业业务的内部管理基础和外部市场基础。要发挥好综合授信的基础支撑作用,用有效的授信和资金支持,搭好机构内部协同投资和授信的“顺风车”,做好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信任基础与授信储备基础。利用同业综合授信这一渠道,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日常沟通,加强同业授信的市场营销和开发利用,必要时为交易对手提供“雪中送炭”性质的流动性支持,巩固同业合作关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适当增加盈利;同时,通过机构之间建立高度紧密的信任关系,形成有效的合同约束,增强授信的可信度,为自身能够以尽可能合理的价格争取到缓解流动性紧的支持张夯实信任基础,同时节约流动性管理成本。

三是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平台。第一,要充分利用信贷资产流转登记平台。随着MPA考核压力增大,各中小商业银行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信贷资产流转中心的制度优势和合规增级优势,认真筛选行内合格资产进行流转,同时利用自身团队的信息优势、同业资源,并适当通过与交易对手互惠互利,在监管政策规范和制度标准范围内做好这一业务,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盘活资产存量。第二,切实构建完善同业合作平台。主要是通过市场细分,找到适合自身加强同业合作的战略平台,通过构建这样的开放性平台,将众多同业机构网络进来,不断系紧同业联系纽带,充分利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差异化,立足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宏观战略高度,从强调金融机构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微观操作细节,增强同业业务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通过解决期限错配、利率错配、币种错配、金额错配等问题,在缓释和分散风险的同时,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增强持久发展能力。

四是要抓好队伍建设。要加大人才吸收、队伍储备和员工培训,优化激励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同业业务从业人员的宏观形势研判和市场形势预判能力,市场机会把握与业务风险评估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为同业业务做强、做优、做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04326号-5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52 86 831 89@qq.com